• 708008 台南市安平區永華路二段2號
  • +886 6 297 6688

議員余柷青-新化帝溪橋驚現大量死魚 環保局緊急採樣調查 結果出爐

 4月18日接獲民眾通報,位於臺南市新化區帝溪橋附近的河段出現大量魚隻死亡情形,台南市議員余柷青立即會同臺南市環境保護局人員前往現場,進行相關採樣作業,並將樣本送往嘉南藥理大學進行分析鑑定,以釐清魚隻死亡原因。

環保局當日帶回現場死亡魚隻四尾及一瓶水樣進行實驗室檢驗。近日出爐的檢驗報告指出,本次魚類死亡事件與氣候條件、環境變化及水質毒性等多重因素有關:
1.水體缺氧為主因
根據氣象資料顯示,自4月8日至18日氣溫持續上升,且期間無明顯降雨,使得河水水量減少、有機物濃度上升。4月13日新化區局部降雨導致底泥擾動,使底層有機物在高溫條件下迅速分解,進一步導致水中溶氧急劇下降,魚類因此出現急性缺氧現象,是造成大量魚隻死亡的主因之一。
2.氨氮濃度超標
水樣檢出氨氮(NH₃-N)濃度高達5.2 mg/L,遠超過魚類的耐受極限(一般認為為0.5 mg/L)。氨氮為常見對魚類具毒性的物質,其高濃度可能對魚隻造成急性中毒,為另一死亡可能性。
3.魚體特徵與死亡機制關聯
經觀察,現場死魚多為體型較大者,死亡時口部微張。此一特徵符合缺氧窒息死亡表現。報告指出,體型較大的魚隻對低溶氧環境較不耐受,而本次事件亦符合此一趨勢。

針對此次事件,台南市議員 余柷青表示:「河川生態的變化是一項警訊,我們不能等到魚死了才發現問題,應建立更完善的監測機制與預警系統,並加強對上游農業、工業排放的管理與控管,才能真正保護我們的水域與生態環境。」

  綜合分析,專家認為此次魚隻大量死亡,主因為高溫與底泥擾動下,有機物迅速分解導致溶氧不足,加上氨氮濃度超標,形成魚類無法存活的惡劣環境。環保局呼籲,未來應密切監測河川中有機物質含量及相關水質指標,並防範周邊污染源流入,以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最後修改日期 2025/4/25 上午 08:22:4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