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利用AI管理道路養護 建置道路履歷管理平台 打造台南更安全順暢的用路環境
台南市幅員廣大,道路綿延數千公里,議員朱正軒建議市府工務局、研考會與各管線單位,透過AI巡檢與影像辨識分析,共同建立「道路履歷管理平台」,利用科技監測道路品質、協調開挖計畫,杜絕「鋪好又挖、挖完再補」的亂象,讓養護經費能更精準運用、讓用路環境更安全順暢。
朱正軒指出,近年市府透過「路平專案」與向中央爭取「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經費,確實改善了不少主要幹道,但仍有許多路面因重車長期碾壓、雨水侵蝕等因素,造成車道顛簸不平、裂縫坑洞遍布。朱正軒說,道路問題看似小,卻是市民每天最直接的感受,幾乎每週都接到民眾反映路面破損,服務處一年下來辦了上百場會勘,一條一條提報、一段一段追蹤,但光靠人力逐案處理,效率有限,也難以全面掌握全市道路狀況。
朱正軒進一步指出,有些路段短時間內被不同單位重複開挖,今天電信鋪設、明天自來水換管、後天又是電力維修,缺乏跨單位協調機制,導致「鋪好又挖、挖完再補」,補丁層層堆疊、人孔蓋高低落差大,不僅影響市容,更對機車騎士構成極大行車風險。
朱正軒建議,市府應運用AI巡檢與影像辨識技術,自動偵測道路平整度、裂縫與破損程度,依據數據分析判斷優先維修順位,就不用等到民代里長去會勘、民眾摔車才修,而是要讓有問題的道路自動浮現,讓經費花在刀口上。
朱正軒並提議建置公開透明的「道路履歷管理平台」,讓市民能查詢各路段施工紀錄、挖補單位與鋪面年限,讓道路資訊一查就有,同時可作為跨局處整合工具,協調各單位開挖時程,避免重複施工、節省經費與人力。
對此,工務局長陳世仁也認為這是一項具前瞻性且實際可行的提議,當場回應表示,這樣的方向很好,確實有助於道路品質管理與協調改善,會把建議帶回去研究,研議如何具體執行。朱正軒也肯定工務局的開放態度,期盼能盡快規劃出具體的落實方案,讓AI智慧道路管理在台南率先上路。
朱正軒強調,從人工管理邁向智慧管理,是台南邁向智慧城市的重要一步。讓AI決定哪條路最該先修,讓每一分養護預算經費發揮最大效益,呼籲市府加速推動系統建置,讓道路破損能即時通報、即時改善,也讓市民真正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
中華東路、中華路人行道同步改善 強調既有車道將維持、捷運藍線不重挖
台南市人行空間長期遭批評「不友善」,為改善步行環境,市府爭取國土管理署「人行道安全改善計畫」補助,針對東區中華東路與永康區中華路兩條主要幹道啟動人行道改善工程。市議員朱正軒於議會質詢時指出,這兩條道路人車混行情形嚴重,改善計畫應同時兼顧安全、無障礙與交通順暢,並要求工程應與未來捷運藍線施工同步規劃,避免重複開挖浪費公帑。
朱正軒指出,中華路是連接台南永康、東區重要的交通幹道,同時也是未來捷運藍線規劃路線。過去人行道狹窄破損、違停與電箱阻礙嚴重,行人經常被迫下到車道行走。此次改善計畫包括擴大街角人行空間、增設庇護島及左轉車道、改善危險路口行穿線配置等措施,預計將大幅提升步行安全與都市景觀品質。
對於部分民眾關心「捷運藍線施工是否會破壞新完工的人行道」,工務局長陳世仁在議會答詢時表示,不會破壞,因為人行道已納入捷運附屬設施整體設計,未來捷運開工後,將依既有設計一體施作,確保人行空間不被反覆挖掘。
另有民眾質疑人行道拓寬後可能壓縮車道空間,陳世仁澄清,改善工程將維持原有車道寬度,並預留避車彎供停車使用,不會造成交通壅塞問題。
此外,針對奇美醫院外人行道改善後原有計程車臨停區遭刪除的情形,朱正軒要求工務局應儘速邀集交通局與奇美醫院辦理會勘,尋找合適地點重新劃設停等區,兼顧行人安全與接送需求。
朱正軒強調,肯定市府積極爭取中央補助推動人行道改善,但也提醒各局處應統籌規劃、同步施工、完善維護,讓市民真正走得安全、走得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