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亭妃議員--中正橋正名 此其時也----
日期:2007/1/2
台南縣市交界橫跨柴頭港溪的中正橋改建工程已完工,並將在本月五日舉行通車剪綵典禮,由於中正橋名稱是過去威權時代的命名,地方強烈建議趁該橋改建一併正名,為此,市議員陳亭妃2日與當地正覺里長吳銅吉共同建請市府應順應民意,以能和地方接軌的名稱重新為中正橋命名,以符地方特色及民情,又能方便民眾了解該橋地理位置及區位,她並已在市議會第十六屆第二次定期大會提案建請市府辦理。正覺里長吳銅吉則建議改名為六甲頂橋,較符當地的人文地理特色,且若來不及在通車剪綵典禮前將橋兩端已刻上的「中正橋」三字拿掉,建議可先貼上寫有新橋名的紅紙因應。
陳亭妃指出,橫跨柴頭港溪的中正橋三十多年前經交通部公路局設計,於1962年興建完成後隨著經濟急速發展,通行省道上的車輛逐年超重,以致橋樑結構不堪負荷,於八十九年交通部辦理全國橋樑普查時,經由營建署邀集專家學者評定為危橋應立即改建,否則應封閉不得通行;市府為此辦理改建工程,但一波三折延宕年餘,才在95年一月十二日起封路施工,改建為單跨u型預力混凝土橋,橋寬從15公尺拓寬到36.6公尺,長18公尺,周邊同時配合綠美化,於95年底完工,興建經費7643萬元。
陳亭妃表示,該橋是縣市交通要道,也算是台南市門面之一,過去中正橋的命名是威權時代的產物,是國民黨執政黨政不分,將城市門面以統治者命名的行徑,是好大喜功既荒謬又突兀,早已不符民主時代演進,應該重新命名,且以地方特色命名也符合國際潮流,中正機場正名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中山公園正名為台南公園即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台南市定位發展文化觀光科技城市,並強調要與國際接軌,是以若能將不符時宜的橋樑名稱重新命名為能彰顯城市意象的稱號,讓民眾乃至國際友人清楚知道其地理位置所在,就是與國際接軌的具體實踐,因此,建請市府於該橋改建完工後,在舉辦通車典禮時重新命名啟用,賦予這處位處縣市交界的橋樑新的意涵,更貼近主流價值,能融入地方情感,除了交通功能外,也可以是人文的、親水的、歷史的記憶所在。
正覺里長吳銅吉指出,外地來的民眾根本不知道中正橋在那裡,由於當地人稱六甲頂,因此,他建議中正橋改名為六甲頂橋,較能符合地方人文特色。
陳亭妃表示,如同現有的南康橋、柴頭港溪橋等橋名,也都具有地理區位等特色,中正橋改名為六甲頂橋是很好的思考方向,讓人可以清楚了解橋的所在位置,她建議市府邀當地里長及居民代表與鄰近的台南縣永康市就地理位置、區位、人文歷史等條件協調中正橋改名事宜。